查看: 857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身边事] 配还是不配,这些因素不得不考虑!

[复制链接]

签到天数: 269 天

[LV.8]以坛为家I

552

主题

847

帖子

9549

积分

四象之一

Rank: 5Rank: 5

在线时间
164 小时
注册时间
2016-9-30
最后登录
2021-2-3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9-8-21 14:11:07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还没帐号?注册一个,你南浔也是有“身份”的人!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
1. 听力损失的程度
这常常决定听障者是否对助听器满意和日常使用的时间。
(1)轻度损失
大部分听障者不需要接受助听器,少数试用以后发现,噪声放大超过了所想听到的言语声等。
(2)中度损失
此类听障者近距离听人说话没有困难。从他们的发音中,人们可以听出发音清晰度欠佳、音素替换和发音走样(失真)。他们能从助听器中获得帮助。
(3)重度损失
他们可以在近距离听到大的声音和谈话,甚至可以辨别环境噪声或元音,但不能觉察辅音。助听器可以保证他们基本的正常交谈。随着当今助听器技术(如增益和输出的提高,耳模和定制机外壳工艺)的进一步完善,使得更多的重度听损者得到了助听器的帮助,尤其是小型化助听器的帮助。

(4)极重度损失
他们已经不能仅仅依靠听力与他人交谈了,多需要唇读的帮助。助听器常常不能完全补偿听力损失。但是助听器可以帮助他们保持与外界的联系,知道周围所发生的事情,并提高唇读的辨别率。许多听障儿童早期选配了大功率助听器开口说了话。虽然大功率助听器不断问世,帮助了许多以往不能帮助的听障者,但极重度听损仍然是人工耳蜗的主要适应证。
2. 听力损失的坡度
纯音听力图的坡度(或称斜率)在助听器选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传统的观点是平坦型、渐升型和渐降型曲线较易选配,而陡降型、深碟型或下降/上升不规则型较难选配。而对低频就开始陡降、岛状听力或仅有低频残余者就更难选配。但是随着编程、数字式助听器的不断推广,同时可以从多种线路/矩阵中选择适合听障者听力曲线的定制助听器面板,对以往选配比较困难的听障者也可以佩戴上比较满意的助听器。同时助听器耳模、外壳技术的应用也对听障者起到了很大帮助。
3. 识别率
言语识别率(裸耳)在助听器选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,因为听得见容易做到,然而想要听得清却并非轻而易举。

90%:选配容易成功,听障者比较满意;
70%-90%:助听器轻微提高辨别能力;
50%-70%:助听器可以实质性地改变听障者的交流能力;
50%或更差:助听器常常不能使听障者十分满意,但可帮助唇读、监听自己的嗓音和环境声,由此减轻生活压力并增加安全感。
4. 经济承受能力
这是许多听障者未能使用双耳数字助听器的主要原因。
5. 家人的态度
无论对听障儿童还是有听力损失的老人,家人对助听器使用和康复训练的态度,都是助听器使用成功与否的关键。大约50%的听障者是在家人的督促下第一次寻求助听器帮助的。
6. 听障者和家人对选配人员的信任程度
选配人员的服务态度、知识水平、选配单位的知名度等,都对选配是否成功起着重要作用。
7. 病因
以上大多为感音神经性听损的表现。传导性听力损失通常比较容易选配,而且也很容易从助听器中获益。此时需要强调的是,对于传导性听障者,在选配助听器前,首先应推荐他到耳科专科医师处就诊,以寻求药物/手术治愈的可能性。对手术失败或未能完全补偿听力损失的患者,仍然可以选配助听器。若听力损失部分或全部由中枢疾患引起,尽管纯音听力尚可,其使用助听器的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。这常常见于老年性听障者。

8. 耳鸣
听障者多伴有耳鸣。多数听障者使用助听器后,其放大的声音能部分甚至全部掩蔽耳鸣。但也有部分听障者使用助听器后耳鸣没有明显改变。另外。助听器的使用不影响其他形式的耳鸣治疗。

微信图片_20190821135732.jpg (23.44 KB, 下载次数: 12)

微信图片_20190821135732.jpg

微信图片_20190821135736.jpg (43.58 KB, 下载次数: 12)

微信图片_20190821135736.jpg
关爱全民听力健康!共享精彩有声世界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微信扫一扫,南浔早知道!
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
本站内容均为网友提供,如有虚假消息或涉及版权的文章帖子请积极投诉!
浙ICP备14043002号-1 技术支持:湖州展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  Powered by inanxun Inc.
微信客服: enanxun 南浔生活网客服 加入南浔生活网讨论群 南浔生活网商家服务
Copyright © 2014-2017 版权所有:南浔生活网

浙公网安备 33050302000111号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